这是描述信息

辰坤生态

辰坤生态是元禾辰坤通过母基金的资源网络与规模效应,搭建的覆盖政府机构、大资本、大产业、基金管理机构、创业企业的母基金生态圈。

 

元禾辰坤重视生态圈内的多重赋能,通过“聚在沙湖-秋季论坛”、“坤朋汇”行业沙龙及资本对接会等线下专题活动,持续为合作伙伴提供知识开放平台、资本方与产业方的深度链接平台、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创投社交平台。

资讯分类
搜索
搜索

徐清:新环境下的股权投资和母基金管理​

  • 分类:行业观点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8-22 10:11
  • 访问量:

徐清:新环境下的股权投资和母基金管理​

详情

2022年7月30日-31日,2022中国母基金50人论坛在苏州吴江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母基金分会主办,苏州市吴江东方国有资本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母基金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内主流母基金、一流投资机构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等方面的代表300余人齐聚吴江,为中国母基金行业建言献策。活动上,元禾辰坤主管合伙人徐清女士以《新环境下的股权投资和母基金管理》为主题发表演讲。

以下是对谈环节的内容整理:

关于元禾辰坤

元禾辰坤是成立于2006年的母基金管理团队,由母公司元禾控股和国开行作为基石投资人发起,十六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发展以母基金为核心的投资管理的业务。迄今为止,我们管理了5支母基金,管理规模是264亿,辐射资产规模超过1850亿,参与80个基金管理团队的155支基金,覆盖企业超过3600家,主要是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

作为最早的从业者,我们的使命和愿景是做行业的排头兵,能够做一些逢山开路的事情,能够成为有影响力和大家认可的市场化的母基金机构,所以我们坚持市场化的定位。我们的使命是发掘、扶持和陪伴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这和我们策略的定位相关,我们希望通过投资优秀的基金管理团队,助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

虽然我们是最早的团队,但是今天我们管理的规模和整体的投资组合,并不是市场上体量最大的存在。这两年大基金和大投资蜂拥而起,当募资的时候发现市场上没那么多钱,但是看数字原来市场里有这么多的基金,这也是和大家分享与讨论的点。

我们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团队社区,这些年我们完全专注在FOF定位上,投资管理团队是核心使命,我们希望通过此方式与优秀的管理团队建立生态的社区,这是我们做母基金核心的使命。

母基金定位

关于母基金在市场的定位,母基金要有规模优势,如果没有规模优势,很难建立起生态和与GP的共赢的状态。同时,它的好处是分散风险,因为FOF通过与不同的GP、不同的产业和不同阶段的配置,达到资产的分散。第三是专业管理,不仅仅是把钱投出去,核心是投完以后要有后端的管理、服务,以及把钱拿回来、退出以后的结果,这对管理人的要求很高。第四是通过母基金可以获得共同的投资机会,当我们有了生态圈和好市场,我们能够获得很多很好直投的机会,母基金通过政府引导、资源配置、市场机制这些不同的方式,来把资金配置到资本市场的种子基金、VC、PE等不同类型的基金,从而注入初创、成长和成熟的企业。当母基金在这样的资金流中,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引导作用。我们是里面的开关和枢纽,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点位给到不同的引导和助力,因此,从母基金的角度最重要、最核心的点便是跟着国家产业的引导以及政府的需求进行资产配置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市场上的不同的母基金的状态。

不同性质的资金决定了母基金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资金会对母基金的引导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今天到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就是政府资金、社保、养老金、财富、产业公司和保险。不同资金的来源投到不同的基金,会对基金整体的投资思路、策略和导向形成一个很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最终母基金形成的生态圈里,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母基金是资产管理的工具,不同的出资性质决定了不同的母基金,简单举一些例子。比如政府引导基金,也是母基金的一种,它只是因为财政的出资从而有更强的政府角度的资金属性,对我们来说,只要它通过多个子基金的配置实现整体的组合收益,我们认为它都是母基金的一种存在。政府引导基金更强调区域特征,本身的要求核心是招商,它对地方的产业有非常强的触达和要求。它希望有招商、GP汇聚、地方重点产业扶持以及帮助地方重点企业发展的效果,这是政府的属地性的引导基金的状态。

产业资本的核心诉求是在整个产业链上布局,所以它有投资和并购、新兴产业触达的需求,会对整个产业上下游以及产业周边相关的横向产业有触达的作用。

从市场化母基金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形成资源汇集网络,通过不同的配置策略汇集GP,通过这样的组合在整个市场最高新的技术、最新的生产模式等各方面都能够有一些触达和连接

所以母基金的不同定位,最终决定我们会形成不同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本身没有好和不好,都是满足资金上游的需求。所以当我们做管理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通过资产的配置来达到出资方实际的需求这是我们觉得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状态下母基金的管理人要做的事情。

市场观察

(一)募资

首先募资缺长钱,我们缺old money和耐心的资本,总体是静态供给不足、动态占比不足,也就是它还需要逐步建设的过程,而这样一个动态的搭建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虽然缺长钱是现实状况,但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全球另类市场中,养老金、保险金这些是长钱,中国目前很多的家族资金都在慢慢往长钱靠,这是长期向好的状态。

其次是资金结构调整的问题,市场上人民币基金从2008年到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一共才十四、十五年的时间,经历了三大波折,人员、结构都做了大调整,资金结构在里面是非常明显的引导状态。今天市场的资金结构,政府资金是大头,占了很大比例。国企也是相对较大的出资,比较好的是保险资金在股权配置方面一直在提高比重我们相信保险资金会对市场起到好的作用,因为政府、国企、保险的诉求是不同的,他们不同的诉求会决定整体资金配置的方向。

市场里,民营资本的参与量非常小这与2014、2015年相比有一个颠覆式变化,那时候民营占主导。但是不可否认,今天整个量和2014、2015年有本质的区别,在量的提升过程中,民营资本的比例往下走也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第二个是马太效应明显,今天不是二八的问题,是10%的团队拿90%的钱,整个资金的聚拢效应非常强,成为优秀的GP管理人的压力会更大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市场的迭代和震荡过程中,能够先活下去以及活好,压力是非常大的。而且CVC产业资本进入股权市场的状态非常明显,这种产业资本对整个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带动、增值服务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当然它在股权投资的方面,相对来说是另外的打法,它的存在对原有股权市场起到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可以看到,目前市场是不同的势力在里面参与,出现一个震荡、混乱和不断洗涤的状态。

美元募资环境发生变化。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发展过程中,美元基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海外投资人是持币观望的状态,这对人民币管理团队的募资会有影响。而且我们关注到,现在不同的投资人以及GP在不同产业的选择中,人民币团队内部慢慢开始有了一些分化。最早我们进入市场时,人民币团队和美元团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团队,这些年经过市场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趋同,互相学习和借鉴。在今天,一个团队内部这样一种分工和不同的状态造成的小的区分已经开始存在,未来怎样,我们可能需要拭目以待。但是情况与之前确实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也值得观察。

(二)投资

投资节奏放缓慢,大家有非常切身的感受,居家办公和在线尽调这样的模式不利于项目的推进。

客观情况下无法加快,主观上我们就对GP进行研究,对整个企业和市场进行观察,看宏观经济和整个的走向,我们也在看疫情下,拟投资企业的整体抗压能力以及在这个情况下是否能够正常成长,同时复盘讨论过会的标准,很多行业GP都在做自己投资条件的梳理。同时我们和企业进行更多的价格谈判,我们希望估值往下走。可以看到不同细分行业,整个估值都有明显的下调趋势,与去年同时间相比,我们的估值体系正在一个重构的过程中,这也会对未来产生大的影响。

另外,关于GP投资策略选择及调整,目前整个硬科技(半导体、装备包括消费级的芯片)也产生了过热问题,数据利用和双碳为核心的整体大赛道是投资的热点。所有的GP在自身原有的根据地坚守下,也不断地做跨界拓展,进行新的布局。不管是人民币团队还是美元团队都在做调整。

(三)管理

投资放缓,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管理、现金流的摸排、看企业下一轮的空间。整个估值体系的重建,企业在进行下一轮融资都面临或多或少的困难,这对老投资人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通过继续投资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或其他,某种程度上加速了企业的迭代。

在内部,很多GP加强中台管理能力的建设,包括数据体系和精细化管理。然后是复盘,讨论下一波的投资策略,今天大家都在想接下来投什么,然后调整和重新设定新的投资条件和标准。

(四)退出

关于退出,今年上半年对GP承压最强的是退出端,也就是我们DPI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核心原因是,虽然整个退出渠道比前些年通畅了很多,企业也在上市,但是股价的超跌以及成交量的骤减,对整个DPI的压力还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看到的是美股市场退出策略不太明晰还需要观察;港股在承压状态下,体量和发行价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大家都是感同身受的,这样的条件下,股价不尽如人意也非常正常。即使是在股价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想进行股票抛售还是没有接盘方,整个GP还是持着股票在等待的状态。

对未上市的企业来说,美股上市困难,港股也在排队且发行价很低,所以大家还是愿意选择回归A股,尤其是这个月A股表现抢眼,呈现好的走势,大量的企业考虑在A股上市。A股对上市企业有明显的偏好,也让我们从投资的角度做新一轮的思考,我们怎样做好的布局,能够有好的退出的体系。

目前,退出是承压最重要的一块,但是中长期呈现利好。尤其是我们觉得这些年退出市场的进步非常明显,退出市场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科创板、注册制)。二是非常明显的管理人意愿,在整个退出策略和DPI的压力下,管理人有很强的退出思考,这是GP管理团队这些年的成长。很多年前大家来募资的时候,永远只讲投资策略和亮点的项目,今天大家都会把DPI和整个的退出策略做出一个陈述,这就是非常健康的发展。

基于这样整体的市场,我们觉得S基金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快,虽然我们讲了很多年,但是今天无论是外部环境、内部意愿还是客观需求,S市场都到了发展的状态从FOF管理人的角度,我们还是很乐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另外,产业并购也逐渐活跃,因为IPO市场这样的状态,并购市场的活跃非常明显。不管是上市公司之间,还是非上市和上市公司之间的活跃交易,现在已经越来越多了,这对于GP退出的思考方面都有很好的帮助。

以上是我们对市场的观察。

基于这样的状态,从元禾辰坤的角度我们这样想和做——首先我们有很多的坚持:

第一,坚持在母基金的核心定位。这些年,我们希望不断优化和建设自己的生态圈,在GP层面有很好的合作。

第二,保持对科技、中小企业的核心关注VC和GROWTH的基金是我们的主要投资对象。

第三,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的配置节奏不管市场怎样调整,保证稳定的配置节奏,一年一年走,是最有利于穿越周期和争取稳定回报的手段,所以我们还会在这方面坚持。

第四,坚持组合配置的原则。我们宁肯牺牲掉所谓的热点,希望在不同的产业里做稳定的组合配置,以这样的方式穿越产业变化的周期,目的也是希望得到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

但是我们还是会有细微调整的变化:

一是白马、黑马策略讲了很多年,确实要做一些调整和更新。我们将团队分成了三类,首先是挖掘初创型团队,我们有一定比例的资金配置在初创型团队,还是相信在今天产业轮动的情况下,初创和产业的结合有更深的空间。二是对成长型团队的扶持,团队从小的初创到成熟团队,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我们希望携手陪伴他们一起往前走,而等团队到成熟状态,我相信我们会有更好的互动和陪伴。我们投团队和GP去投项目是一样的,不同阶段的团队,对我们来说也是完全不同判断的标准,以及我们会提供不同的投资后服务。

二是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加强产业链的深耕。因为我们要挖掘产业型的新兴团队,我们需要做一些直投项目,对产业的深耕是我们这些年坚持的,也是团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

三是进行产业的调整。虽然医疗、To B、To C端是我们整个大策略,但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我们会做细分比例的调整,这也是为了更好适应整体的发展状况。

四是加强管理。我们在整个投后方面,提出了“柔性管理”和“数据中台”的概念,我们希望通过数据中台把所有管理的东西链接在系统上,针对不同的管理团队状况,提供不同的投资服务和管理要求,这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最后,在今天的市场里做股权投资的从业者,一般我们只有两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单枪匹马地做,也可以用机构化的模式做。在座的大家都是以机构模式为主的状态,如果我们是机构管理人,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长期存在的重要点。因为我们自身也是一个公司,所以投资人在看我们的时候,核心是在甄选一个合格的管理公司,不管是直投还是母基金都是一样的。当我们面对LP的时候,他不是在看我们一个人,而是看我们公司层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管理能力和向上的状态。每支基金都是管理公司的产品,基金的业绩好一定是我们的产品很好,但是基金只是产品不是管理公司的全部,如何加强内部的建设,在整个的组织、策略、内部的制度、人才培养、薪酬各方面体系的搭建,是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大量机构投资人愿意看到的管理人的能力。和大家共勉,我们都需要在这方面下更多的苦功和更多的思考,加强内部核心的建设。

在这样的生态里面,每个管理人要想清楚定位,不同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状况下,整体投资策略和团队能力搭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大家和我一起要去思考和培养的状态。同时通过合作伙伴的搭建,形成协同和共生的关系,能够有助于整体生态圈的建设,有助于我们作为管理人在这个体系内的不断成长、深化行业认知和整体资源。

以上是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核心观点。新环境,大家生存都不易,但是要好好走下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谢谢大家!

元禾辰坤

简历投递:hr@oriza.com

咨询联络:fof@oriza.com

元禾辰坤

扫描二维码

版权所有 © 苏州工业园区元禾辰坤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345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