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坤生态
辰坤生态是元禾辰坤通过母基金的资源网络与规模效应,搭建的覆盖政府机构、大资本、大产业、基金管理机构、创业企业的母基金生态圈。
元禾辰坤重视生态圈内的多重赋能,通过“聚在沙湖-秋季论坛”、“坤朋汇”行业沙龙及资本对接会等线下专题活动,持续为合作伙伴提供知识开放平台、资本方与产业方的深度链接平台、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创投社交平台。
元禾辰坤王吉鹏: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观察
- 分类:行业观点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2-08-30 10:11
- 访问量:
元禾辰坤王吉鹏: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观察
- 分类:行业观点
- 发布时间:2022-08-30 10:11
2022年8月25日-26日,第五届金汇奖年度盛典暨中国私募基金峰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金汇奖组委会、钛媒体联合主办,环球数码承办,网易传媒作为战略合作单位,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北京创业投资创新服务联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母基金研究中心、执中、圆点智汇作为协办单位,小鹿商业传媒作为合作媒体,聚焦母基金行业发展趋势,打造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思想盛会。
峰会上,元禾辰坤高级合伙人 王吉鹏先生发表了主题演讲《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观察》。
以下是演讲全文:
各位金汇奖的朋友们,大家好!谢谢组委会的邀请,我是元禾辰坤的合伙人王吉鹏,我们应组委会的邀请来讲一下近期对私募股权市场的观察,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先简单介绍一下元禾辰坤。
元禾辰坤是2006年成立的一个母基金管理公司,应该是中国第一个投资VC的人民币母基金管理公司。我们到今天投资了近80个基金管理团队的150余支基金,覆盖企业超过3600家,其中上市项目超过220个。作为一个十六年的母基金,我们一直在市场上观察股权市场变化。
今年上半年因为整个疫情的影响,苏州也在2月中旬开始作为疫区,大概经历3个月的疫情管控,包括上海以及后续的多点散发。我们的GP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在疫情期间其实也跟大家做了很多交流,我们也看到2022年股权市场上的一些变化,也想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大概分为四个部分:融、投、管、退。
“融”的部分我们总结一个词——难。大家看到左边那张图(PPT)是2018-2022年5月融资情况,其实到了2022年该数字还有比较明显的下降。我们认为当前股权融资市场呈现这样一个状态,一是因为中国股权市场缺少一些长线资金,缺少一些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资金。
二是目前整个一级股权市场的资金结构还是以政府资金、国企、保险公司为主,民营资金在过往其实做LP的资金量已经不多,不同的资金来源决定了不同资金流向的目的性与倾向性。比如说政府资金更多配合着地方的产业升级以及招商引资,保险资金可能比较强调过程中DPI以及资金回报率与安全性。
三是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市场上10%数量的基金管理人募集了市场上90%的钱,可能这个数据还会更高,甚至5%的投资人募集了95%的钱,在腰部以下的GP在今天这个市场上募资和生存还有比较大的压力。
四是CVC作为产业资本,从5年前开始起步到过去2-3年都还是比较强势的入场。作为一个产业链有资源的投资性平台,CVC对产业链的构建以及中间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同时我觉得他们又有对项目与产业的判断力,也有对项目的投后赋能的能力,与原来这种VC/PE的模型,包括投管模型不太一样,其实也冲击着原来股权市场上一些原有的次序,所以我们也挺看好CVC作为新生代的投资力量在市场上做一些新的变化。
五是过往从去年到现在,包括俄乌战争以后,大家也看到美元募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海外投资人目前还是持相对观望的态度。我们一直讲One team Two fund,就是一个团队管了两种不同币种的基金,今天在中国绝大部分主流的基金其实都是这样一个状态。但是随着美元环境的一些变化,我们认为投资人和投资区域、投资方向,以及退出地的不同,本外币基金相对来讲会有越来越多的差异化。
原来的趋势是美元与人民币投资有一定的重合,包括比如说人民币ODI出去投一些海外上市的项目,包括美元的基金投进来做JV在国内上市。随着对数据安全、基因等领域的安全意识的提高,有些项目可能只能人民币去投,有些项目,比如Web3.0这类可能只有用海外的美元基金去投。所以不同的LP结构,不同项目的性质以及不同项目的所在区域可能会造成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的投资未来相对来说重合度不会那么高,甚至在内部我们认为大的团队里面可能会有一些侧重,有些团队专门看美元的deal,有些团队专门看人民币的deal。这是我们看到的在融资端的一些变化。总体来讲就是投资人与管理团队都处于这种格局的调整状态,行业的洗牌还是比较明显。
第二部分是投资。今年的投资用一个字来总结——缓,大家都在放缓。受到疫情影响,上半年投资速度有明显的下降,同时居家办公、在线尽调和投后管理,机构本身在投资的效率上会受到一些影响。
另一方面,大部分机构在放缓投资节奏的同时,加强了自身的行业研究,并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研究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机构在内部做复盘、讨论,以及提高内部的过会标准。受疫情影响,原来一些进展过程中的deal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价格可能也在重新谈判,基于一些大环境的变化,我们认为估值体系架构正在做一些重构。
在投资领域的选择上,硬科技(包括半导体、装备)、数据利用、双碳(新材料、新能源)等还是目前的投资热点,相对来讲在消费、医药这里面因为前两年热度比较高,这两年也在进行一些估值的调整,理性的回归。
总体来讲会发现各家在强调守好自己根据地以外,不少团队也在基于此寻找一些新的投资赛道,积极调整原有的一些布局。
第三部分是管理。疫情期间我们几乎给所有管理的子基金都做了详细的投后访谈,也会发现大家对投后管理越来越重视。一方面是赋能,一方面是帮助企业渡过危机。对被投企业,一般大家都会进行现金流摸排以及疫情对公司业务情况的评估;同时也会帮助企业去调配各类资源,积极地去复工复产;有些企业也会寻找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准备下一轮融资,这个时候投资人如果在估值上或者对条款的接受度能够相对宽容些也是对被投企业的支持。
机构在内部也会加强管理,前面也讲了,我们看到大家在积极的复盘,强调行研,甚至在重新梳理下一步的投资策略与投资重点。同时也会发现疫情期间有些机构也在做一些组织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人员在重新做一些梳理和新布局。
整体在管理上关键词就是——帮忙与管理。
第四部分退出。在融投管退中,我们认为今年退出端是最承压的。一方面看到上市公司数量,从左边这张图(PPT)来说其实下降非常厉害的,以及企业境内外上市的融资额几乎是非常低的。我们也看到对于过往已投基金的已投项目,特别是已经上市的,但没有解禁的这些项目,以及解禁以后尚未退出项目,今年的股价还是比较承压的,延续了2021年的股价趋势,今年Q1股价还有比较明显的下跌,特别是中概股以及部分港股,有些价格已跌到了投资机构持股成本价格以下。香港18A目前很多公司其实是发不出来的,即使发出来以后也基本上是跌破发行价的。香港股票、在美中概股,即使想退出,也会发现没有成交量和成交的对手盘,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选择持股等待。
对于未退出的项目,我们认为资本市场依然是大家的主要选择,A股肯定依然是未来的主战场。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公司是否能继续在美发行上市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大家还在等待中美两国SEC之间能达成一些和解或者合作。因此在这个大前提下有些公司还是会选择去香港上市。
但目前问题是香港近两年股市价格比较低迷,一方面是资金的原因,国际资金抽离,加上新股发行数量比较多,整个市场承载能力有限,所以大家看到除非是特别大的盘子的个股能够受到交易者的青睐,有交易的活跃度,其他的一些个股无论是在价格、PE倍数、以及交易的活跃度上都是不太理想的,所以即使在港股上的也未必退的出去。
相比于美股和港股,我们认为A股虽然进行了一定的估值调整,但是总体而言,无论是新股发行的速度和节奏还是上市的股价,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所以我们还是认为A股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主战场。
在退出压力下,我们认为并购跟S交易迎来了更多的机会。一方面我们认为有些项目还是需要退出的,因为基金是有一定的期限,资产是需要流动和交易的,所以说S基金的交易我们认为在未来会更加的活跃,而且也看得到现在整体估值中枢因为受到外部承压,买卖双方还是能够较快地形成一致,使得交易成交的概率会比以前有一定的提升。
同时,并购市场也会比预想的更快出现,包括上市公司之间,未上市公司之间,以及上市和未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
总体而言,因为元禾辰坤从2006年至今已经做了16年,大家一直在讲穿越周期,其实我们觉得变化是常态吧,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我们相信我们跟所有的中国一级股权市场投资人一样还是长期看好中国,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投资人是一直会被需要的。
随着今天LP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的变化,我们认为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所走的道路肯定跟海外、跟美国是不一样的,我们觉得在一级市场里面多产品线的资产管理的机构有更大的潜力,中国资产管理未来其实是大有作为的,需要一批更好的资产管理人做资产配置。
中期来看,我们认为科技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给母基金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就看我们自身如何去适应、去调整这些新的变化,在变化的关系里面能够保持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管是母基金也好还是我们直投基金也好,大家还是要降低一些预期,过去的高增长时代可能已经过去,在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能够发现投资的机会,适当降低预期,保持谦卑。过去一些在高增长时代的经验到今天来讲,由于环境变化可能已经不适用,所以我们要保持初心,从头开始,抱着学习的心态继续往前走。
短期我们还是跟大家一样,耐心的观察,适当放缓一些节奏,用平常心去对待。同时,要加强与内外部的沟通,在赛道上有自己的判断。我们会希望大家一起做复盘、找问题,发现过去做对的地方,找到有机会改进的地方,也去强调内部的结构与流程。
应对变化,个人认为我们还要抓住自主创新与科技发展这两大主题。疫情与俄乌战争还是相对短暂的,但长期来讲地缘政治对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一些长期的影响,中国未来肯定是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道路。在经济内循环的情况下,一是要加强要素市场的建设;二是也要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同时再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以及优化完善国有资产到国有资本到国有资本运营这一套体系,加快整个资本的流动。
同时,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技术的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点从长期来看是非常重要的。
以科技为驱动的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迭代发展是未来投资的长坡厚雪,我们作为母基金会长期保持对科技以及中小企业的关注,因为元禾辰坤一直是以VC基金为主要的配置对象。
最后,我们认为,以技术和数字化为核心驱动的产业发展是长线的投资主题,这是结合了我们与子基金的沟通访谈。我们认为未来3-5年在新能源科技、新生命科技、新材料科技、新空间科技、前沿科技、品牌/消费领域以及对应的细分赛道上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这些领域的底层核心逻辑还是以技术和数字化为主,在此基础上会衍生出一些新的细分赛道跟领域,我们也欣喜的看到今天这些细分赛道和领域,我们有的GP已经开始关注,有的已经有比较好的布局,那么母基金也会长期的关注这些产业,为这些产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以上是我们今年上半年的感悟与观察,希望跟大家做一些分享,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 苏州工业园区元禾辰坤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34552号-1